国际网址导航系统,最好用的网址导航

“风烛残年”仍保持清高的王志文,让多少上蹿下跳的老戏骨脸红?

05-13

浏览量:774

随着“流量至上”的骗局逐渐被观众识破,只有小鲜肉、小鲜花参与的综艺节目,也逐渐让大家审美疲劳,实力与口碑兼具的“老戏骨”,成为综艺节目的“新宠”。

怀旧,也就顺势成了综艺节目的收视保障。

一向端庄自持的老戏骨们轮番登台,在综艺节目上拿出新的人设,竭尽所能地卖弄自己、娱乐大众。

“还珠剧组重聚”、“西游剧组重聚”、“铁三角重聚”······伴随着熟悉的音乐,演员们现场演出小剧场还原经典片段,然后再发表煽情感言。

忆苦思甜、回首峥嵘岁月,成为不少节目的经典桥段。

经典固然引人入胜,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消费经典作品,也消耗了观众的热情。

据网友不完全统计,《还珠格格》剧组在这两年间已经重聚了八次,平均每三个月就要“重聚”一次。

老演员们,只得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二十几年前的拍摄故事,观众看着心累,也难免唏嘘:兢兢业业拍了一辈子戏的老演员,在综艺舞台上耍宝扮假,总是有些“晚节不保”的尴尬。

相比活跃在综艺荧屏的“老戏骨”,演员 ,似乎永远都是被遗忘的那一个。

截至目前,中国电视剧拿到三大满贯的男演员共有五人,张国立、陈宝国、 、张嘉译、孙红雷。

相比起舞台上许多风生水起的老戏骨, 低调得有些不像话。他更像是娱乐圈的透明人,活在作品里,却不在舞台前。

当然,这跟 “清高”的性格也脱不了关系。

在一次颁奖礼上, 发言时语出惊人:请导演“团结”女演员的同时,要注意关照好自己的身体。

虽是调侃的语态,但仍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类似这种语出惊人之举,在 年轻时,时有发生。

曾主演过一部名为《芬妮的微笑》的冷门 ,说它冷门,是因为 自己都对这部 “嗤之以鼻”。

首映式上, 铆足了劲儿地向这部由他主演的 “开炮”,剧情不足、编剧不足、脱离事实,他对紧张的拍摄时间和造型也极为不满。

以上种种, 都曾在 拍摄期间提出过抗议,但导演和摄制组都对他未予以理睬。他这才憋了一肚子火,撒到了 的首映式上。

的这一举动,无疑让他引火烧身。剧方一纸诉状将他告上了法庭,更严重的是,他背上了“没有职业道德”的骂名。

演员“攻击”主演的 ,这种“自己砸自己锅”的行为,被影视圈视为“大逆不道”, 也因此几乎一度被封杀。

清高的性格,让 不仅容易得罪同行,甚至连媒体记者也看不惯他。

当年有30多家娱乐媒体联合发声,写了一封《写给 的公开检讨书》共同讨伐他。

“ ,你端正你的态度,好好说话!”

“ ,你让观众多了解你,没有我们媒体怎么了解?”

“你要再狂的话,我们就封杀你!”

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,自嘲是“风烛残年,不得志”。

放到如今的娱乐圈,参加什么级别的综艺、时尚活动坐第几排、背了几个代言·······都是粉丝们热衷比较的咖位的体现, 一无所有,但是依然不可或缺。

并不是没有做代言、上节目的机会。作为上一代人心中的雅痞男神,1966年出生的 似乎从来没年轻过,可他着实的大火过。

演员这一行,首先顶重要的就是一张好面孔。

青年时候要眉清目秀,人近中年要气质成熟,到了老年也得优雅从容。

比如走硬汉路线的李幼斌,年轻时候也是妥妥的小鲜肉。

又如年轻时的王劲松,俨然一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模样。

在整容和修图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,可以说, 并不具备成为演艺的必备优势。

哪怕他才二十多岁的时候,也顶着一张饱经岁月磨砺的脸。

抬头纹、大眼袋,泪沟和法令纹一应俱全,单看脸实在看不出究竟是20岁还是40岁,但就是这样的 ,俘获了一代人的心,成为妈妈们心中的男神。

不突出的外形没少让 吃苦。

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,所有同学都奔赴各个剧组或者升学深造,中戏向 发来橄榄枝,请他去做表演老师,这与 成为演员的梦想大相径庭。

他去询问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,老师却告诉他:“我们当初招你来,就不是让你当演员的,而是准备让你当老师。”

在第一次拍戏时,进组一周,导演却十分扎心地对 说:“还是得换人演,你演不了。”

屡屡受挫没有让 退缩,反而激起了他留名影史的决心。

从《皇城根下》中的王喜,到《过把瘾》中的方言,再到《刑警本色》中的萧文, 的戏路越走越宽,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
1993年,王朔将自己的三部得意之作《过把瘾就死》《无人喝彩》和《永失我爱》融合改编成电视剧《过把瘾》。

短短八集电视剧,讲述了 饰演的方言和江珊饰演的杜梅二人的爱情故事。

《过把瘾》一炮而红,让 和江珊成为那个年代最火的明星偶像,他们合唱的主题曲《糊涂的爱》,也成为传唱一时的经典之作。

饰演的方言是一个有些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,他看不惯总爱端着茶杯拿腔拿调的上司,对同龄人苦心钻营事业也不甚感兴趣。

就是这样一个有些颓废气质的方言,拉风的走路姿势,标志性的甩手动作,还有臭贫的撩人方式,都让不少年轻人争相模仿。

与很多演员的高开低走不同,走红之后, 的发挥持续稳定。

在《黑冰》中,他是桀骜不驯、外表儒雅,内心狠毒的大毒枭郭小鹏;

在《天道》中,他是满腹经纶、洞明世事的丁元英;

在《黄金年代》中,他是横眉冷对、以笔为刀的鲁迅······

对于表演, 让同行和观众都心服口服。他不仅台词功底深厚,随便拿出一段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。

无论什么样的角色,到了 手里,他总能挖掘出角色的魅力,把小人物演活,把大人物演透,这是真正的硬功夫。

挑剔的陈凯歌对 也是赞赏有加:“志文演戏,在豪放的同时可以自如地捕捉到各种细腻的感受。”

在与 合作《墨攻》时,连刘德华也被 的台词功底惊艳到,

“他的演戏方法有一种自己的味道,在与他演对手戏的同时,他也提醒了我用一种新的表演方式来诠释‘革离’这个人物,就是非常生活化、很写实的一种风格。”

想要做真正的演员或者成为一名艺术家,必须要与观众保持距离。

这几乎是所有优秀演员的共识,诸如阿尔·帕西诺、罗伯特·德尼罗等享誉世界的著名演员,他们即便是从壮年的演技巅峰退下来,也都保持着并不算高产的出片量。

其余时间则把自己隐藏在生活里,不会去拍广告也不会参加各种综艺,避免将自己的真实性格暴露在公众面前。

就像网友讨论的《悬崖之上》中,张译和沙溢的对手戏,按理说他们都是中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,但沙溢常年混迹于综艺舞台,直接导致观众看到他的时候容易出戏!

对于演员来说,只有远离观众的视线,隐藏起真正的自己,才能带给观众足够的陌生感,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情绪。

对此很清醒。

他竭力在远离大众之中生活,甚至在演艺事业最如日中天的时候,也坚定地拒绝不断找上门来的高额代言项目。

对于金钱, 有一套自己的处事法则,他说:

“钱,我喜欢,我跟它没仇,拍广告挺诱人的,挣钱也快,但是这钱我挣得不舒坦,我觉得是在做买卖,而且卖的就是我这张脸,这我觉得挺没劲的。还有一点,我不代言广告,就是担心产品质量有问题,就是不做昧良心的事。”

在明星代言频频爆雷、老戏骨们为了广告赞助不断折腰的当下, 的这份洒脱难能可贵。

“锐意坦荡”,这四个字用来概括 的性格再适合不过了。

没有公开的个人微博,甚至连粉丝后援会都没有,唯有“锐意坦荡 俱乐部”,运营者是追随 近二十年的忠实戏迷。

不同于某些老戏骨已经逐渐“疯魔化”,动辄撕逼攀比的粉丝群体, 的粉丝显得佛系又平和。

是一个“喜怒形于色”的人,与他合得来的人,可以与他无话不谈;不对他脾气的人,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。

与 多次合作、颇有默契的导演黄建新对此很有发言权:

“ 不喜欢寒暄、说场面话。他眼里有是非,须有深度沟通才能和他成为朋友。一旦成为朋友,他是轻松的、有趣的、重情的。”

以致于早些年,总是直言不讳、清高孤绝的 没少得罪媒体,也让不少记者面对 时如临大敌,生怕影响了工作成果。

对待爱情也是如此。有主持人问过 ,想找什么样的爱人?

的回答很简单:只想找个能随时聊天的。这个标准看似简单,但是细细想来却不易达成。

一来,碰到一位能有共同语言的知己已是非常难得,二来,婚姻里的鸡毛蒜皮总是会冲淡文艺青年的闲情雅致,有时候书读到半夜有点想法想跟人聊聊,枕边人轻飘飘来一句“大半夜不睡觉,聊什么聊”,再多闲情也能化成泡影。

无论对友情还是爱情, 都把精神沟通看得格外重要。

也难怪 会在纸媒时代,对记者说出既清醒又傲慢的话语。

“我是一个演员,我是在做我的工作,观众是通过我的作品来了解我,并且我更喜欢观众通过我的作品了解我,而不是在媒体上了解我。”

蒋勋曾点评柳湘莲说:“他的冷是因为他心中有更大的热情,因为心里面有更大的热情,他在现实里才会有他的坚持。”

真实的人便是如此,哪怕不被外界理解,也依然执着于内心的坚守。记者问 ,年龄会不会让他变得温和了,他自己不这么认为,“温和谈不上,但我进步了,每天都在进步。”

面对媒体记者羁傲不逊的 ,对待影迷和后辈却格外谦逊。

每次与粉丝会面, 会像老朋友一样和大家聊天谈心,也会像久不相见的笔友,念叨着粉丝的名字,问询“某某来了吗”或者“某某样子又变了”。

明星与粉丝最温馨的关系莫过于如此,我演你看,我们互相成就。

比起一些端着架子对“鲜花鲜肉”嗤之以鼻的老戏骨, 对待流量明星的态度可以说非常坦然。

在他看来,“老戏骨一直在坚持自己,用职业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,不需要证明。而‘年轻演员’是观众及业内的需要,这是个合理现象。”

的伯乐之一王朔曾说:谁没年轻过,你们没老过。

已近花甲之年的 也早已从“初代小鲜肉”变成了“老戏骨”,相比一些同龄演员,奔波在综艺舞台上展示衰老、卖弄情怀、对着后辈指点江山, 潇洒地隐去台前的踪迹,默默地用精湛的作品向观众证明:廉颇老矣,尚可一战。

评论内容: